皇帝再次召见武怀玉。
依旧是在西苑草堂。
“朕听说荥阳郑氏主动要送女给你做妾,这是好事啊,”李世民叫来郑才人,“她是郑才人,论辈份是郑崇嗣的族姑母,郑才人说郑崇嗣的妹妹,年方二八,芳华绝代,”
武怀玉余光扫过那位郑才人,
依托阴山山脉,以北魏六镇旧址,重新打造一边塞北镇戍防线,修复武川等军镇城堡,并在那边驻军屯垦。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请您用浏览器来访问!
第三道防线,自然就是长城防线。
最后脚步停在京北,
他站到了河套,
陆爽是什么?
虽说陆家也算是河北名门,但跟五姓郑家门第相差还是挺远的,当年陆郑两家本有婚约,可陆爽却怂了,害的郑氏既没进成宫,又还被迫出家。
说完,李世民让郑才人为二人沏茶。
“郑氏也是被迫出家,并非本愿,大好韶华,怎能青灯古卷虚度,说来那也是朕当年犯下的错,如今就算是弥补一二吧。”
不过想想自己也没把吕宋的真实情况告诉皇帝,也还是藏了一手,心里倒也平衡了一点。
岭南大局已定,
皇帝的目光在吕宋只是看了一眼,然后就收回了目光。
四边最重要的还是北疆,是阴山以南的河套、代北,然后是辽西、河西两条走廊,再是陇右川西。
这事牵涉到一桩陈年旧案,贞观初,长孙皇后曾经亲自为皇帝寻访名门淑女入宫,当时就挑中了通事舍人郑仁基之女。
“还在长安城东胜业坊街北甘露尼寺出家。”
“郑氏给陆爽为续弦,也不比给怀玉做妾差吧?”李世民笑呵呵道。
他目光顺着大海,往东远眺,牛皮地图上那部份是一片汪洋,但在地图东端,那里也有一片大陆,
那里是武怀玉曾说过的东陆殷地,
一个传说中的地方,玉米土豆红薯辣椒等祥瑞作物正出自那里。
武怀玉心里明镜似的,但并不反对,也反对不了,再说,跟他们保持距离,那是现在的政治正确。
“郑仁基女也不错,姿容绝色,算来年纪也才二十多,要不朕下道旨意,赐你为妾?”
看来郑氏几家这次确实狠狠的惹恼了皇帝,而郑家想送女儿给武怀玉做妾这事,又惹怒了皇帝。
广州、交州,
还有东海中的流州,南海里的珠崖,以及那个深海之中的吕宋。
毕竟郑家主动把嫡女送给武怀玉做妾,武怀玉无情拒绝,皇帝这里又立马把郑氏赐婚给陆爽做续弦。
加上水师、巡检两营各三千,那就是三万三。
朝廷要在河套平原修建起三受降城,建起上千座烽燧。三道防线的核心还得是河套平原,
只有河套平原的粮草供给,才能保证阴山北面军镇的供给,也只有占稳河套平原,才能使的游牧部族无法在漠南坐大。
岭南的十四个折冲府可以留下。
后堂地板上铺着一副很大的地图,用牛皮拼接缝制,上面绘着大唐疆域图。
这郑家的脸,不是被扔在地上踩了又踩吗?
皇帝现在要把郑崇嗣妹赐婚给陆爽,
这是在打郑家的脸,
根本用不着那么多防人镇戍,
武怀玉在岭南设了七镇戍兵,又有十四府折冲府,加上巡海水师、沿海巡检营,以及使府经略军,加上七府的守捉营等,
岭南的兵,太多了。
李世民想了想,高州都督府已经罢撤,那么福州都督府或许也可以罢撤了,
皇帝计算着调整后的岭南兵力,
一直到最北端,东陆与大唐极东北的夜叉流鬼等雪原冰国,只隔一条海峡。
武怀玉无话可说,
皇帝耍流氓,无法应对。
虽然郑仁基,以及当时郑家在朝中领军人物郑善果、郑元璹都说没有与陆家的婚约,
“陛下,郑崇嗣我见过,真不值一提。”
找到了流鬼、夜叉、驱度寐三国,甚至找到了那条海峡,也抵达了东岸的北部,但那里跟流鬼夜叉等国一样,蛮荒、冰雪,
那些历经千辛万苦的探险船,只见到了一些蛮荒土著,并没有发现玉米土豆红薯这些东西,也没有发现殷人。
三万多州镇戍兵,这战力已经不低了,岭南五十州,还有州团结兵,羁縻部落的土兵。
相比起虚无飘渺遥不可及的东陆殷地,他心里清楚,大唐真正要关注的还是在中原,
岭南原来的七个守捉营,足两万一千人,可以替换剩下的五个军镇戍兵,这样剩下的一万五戍兵,也抽调回去。
你把人家嫡长子送去岭南流放,现在还要这样践踏尊严,这是再无缓和余地了。
“通事舍人陆爽,也是名士,朕就赐郑玄勖女给陆爽为妻,”
要把阴山以南的突厥部落,继续分化,要继续将一些部落南迁,留下的也要分而治之。
岭南七镇,
武怀玉的经略军六千,岭南新五镇戍兵一万五,五个府守捉营六千,则武怀玉麾下还有两万七千兵。
而岭南,地位要比南中黔中高点,有海贸之利,但现在也基本上安定了下来,接下来,可以从岭南抽调回一些兵马了,那些兵马武怀玉已经实战练出来了,正好可以抽调到京北,或是河西陇右一线。
十四个折冲府一万余人,不过这些是府兵,不是州镇戍兵。
“郑才人啊,朕本来还想做个媒,帮你们郑家促成这桩好事。既然怀玉不愿意,那也不能勉强,要怪只怪郑崇嗣这次坏了郑家的名声。”
这事过去也就过去了,可皇帝现在还要再来鞭尸,把郑氏女赐婚陆爽当续弦,这不是逼郑家吃屎吗?
经过这么些年,dtz已经彻底被瓦解,衰弱,那么漠南的突厥各部,也可以重朔格局。
如此岭南就保留五都督府,则岭南七镇可以先撤掉两镇,
“算了,朕给郑氏再选个良配赐婚吧,”
这哪是成两姓之好,这明明就是挑开伤疤放血。
虽然这条探险路线很危险艰难,一次得好几年,沿途得建立补给、过冬的据点等,但李世民还是每年都往里面投钱,
可以部署到陇右、青海一线。
“这事就这么定了,朕马上下旨,让郑仁基去尼寺接人,伱们选个良辰吉日,把人接回晋国公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