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朝沧梧而夕北海(1 / 2)

苍梧。

汉之广信,汉武帝诏曰:初武粤地,宜广布恩信,因其地处离水与郁水交汇之处,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便是岭南重要交通枢纽。

汉代的交趾刺史部便始建于此。

广信还成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点。

后来宋代时的广南,便是广信以南。再后来分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广东广西也由来于此。

李世民之前与武怀玉曾经就设立容州都督府,还是梧州都督府还有过一番争论的,李世民觉得苍梧地理位置更重要,因此设都督府于苍梧。

但武怀玉认为应当设都督府于容州。

苍梧虽处西江之上,又当离水和郁水交汇处,但上游有桂州下游有广州,朝廷两边都有都督府,对于西江的掌控是不用担心的。

倒是容江道,这里还是朝廷力量的真空区,尤其是紧邻着云开大山,这块地区是极需加强的。

梧州,暂时还没纳入直辖,仍归桂州都督府,但已经成为预定的下一批中央直辖州,宁纯调任梧州刺史,也是皇帝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若是宁纯依然忠心,那他在梧州也有发挥用武之地,方便朝廷下一步将梧州改为直辖。如若宁纯对朝廷不满,他想要搞事,但处在桂、容、广三个都督府的包围中,尤其是梧州又在西江边,

那朝廷镇压他也是瞬息之间的事。

朝沧梧而夕北海,

廉州北海巡检营定下,这里将驻防一支沿海巡检兵马。

“合浦的盐业还是太落后了些,我们有更先进的制盐法,希望能跟宁公合作。”

长安南城,宁越郡公府。

有客不请自来。

自称康婆。

宁纯对长安人物不熟,面对着这位粟特胡人有些疑惑,但当他自报家门后,宁纯知晓对方是武怀玉的人。

这康婆是粟特胡没错,但他也还是官员,长安粟特萨保,视正五品。

这个长安萨保宁纯倒不在意,可当他说他还是分判晋国国公的大农时,宁纯就对他客气起来了。

晋国大农,那就是晋国公武怀玉的国官。

康婆以前跟云定兴,后来跟裴寂,再跟武怀玉,也是个有本事的粟特胡,本身也是家财万贯大商贾。

他前来拜访宁纯,奔着合浦盐业来的。

合浦煮海水制盐的历史很悠久了,不过那边的制盐业向来较落后。

他们以沙子铺设成盐田,挑来海水浇灌沙子,晒干,如此反复多次后还要在浓度合适的时候下盐种,以加快盐粒结昌过程,然后再将沙子拢堆在过滤池,挑泉水浇沙以滤去盐份,从而获得浓度较高的卤水。

再把卤水挑回存放水缸,在火灶煎卤成盐。

合浦的海盐生产不易,在宁氏时代,钦廉两地产的盐不仅供应宁氏,而且还供应内地的溪垌蛮。

不过他们的盐也就在岭南西部一带,并不能进入内地。

“我们打算在廉州增建盐场,达到十八座盐场,沿途还要增设盐运中转的盐铺,并沿容江道修一条运盐驿道,沿途设盐仓,在北海也将修一个盐仓,这样还可通过海运到广州,”

康婆告诉宁纯,他们计划廉州的盐产量提升,不仅供应岭南,还要供应到江南西道、黔中道去,

十八座盐场,用他们的技术,年可产盐千万斤。

“我们提供新的技术晒盐煮盐,郡公提供人力等支持,产出的盐我们不仅可以让其在岭南贩售,还可销入中原内地,这生意前景非常可观。”

宁纯想了想道,“朝廷现在对盐不是实行专卖制度了吗,民制官收商运商贩?”

“确实没错,但朝廷只是官收,并不管制盐和贩盐,我们产了盐纳入官仓后,可以再纳钱领盐引后,再取盐贩销。”

“我们的盐以前从没有过五岭。”

“那是以前,现在自然不一样了。”

宁纯心里计算着,如果真能达到年产千万斤盐,那是很惊人的,仅是制盐这块就会有极大的利润,更别说再贩销。

“我们现在一年百万斤盐都煮不出。”

“那是以前,跟我们合作就不会了。”

“我想不出你们怎么能达到那个数字。”

康婆要了纸笔,然后简单的画了几张图,其中一张图上画着帆,

“这是八卦帆,风车装上此帆,利用海风将海水导入盐池,可节省许多人力。”

他又拿出另外几张图,

“其实海盐并不一定要火灶煎煮,我们可以直接滩晒成盐,利用风车可大大提高效率······”

宁纯觉得很惊讶,他当然知道宁氏在合浦煮盐是怎么煮的,从汉代到如今唐朝,千百年来都是老法子,

可这康婆居然说不用煎煮,直接滩晒成盐,还要用上这种带帆的风车······

新法晒盐第一步,纳潮。

比起直接挖纳潮沟,风车纳潮就更强效率更高,当然比起合浦以前挑海水的落后老法子,那就先进了好几代。

宁纯将信将疑。

不过最后还是选择相信康婆,因为此人不仅是长安粟特萨保,还是武怀玉的晋国大农。

武怀玉的技术,宁家的人力,双方合作,

廉州新任刺史程处默,也会派人来合作,甚至北海巡检营等也会有份,当然,廉州的俚獠垌主酋长们,愿意合作的话,也可以入伙。

“我们还打算在北海造船、采珠,希望能够跟宁氏一起合作。”康婆道。

宁纯听了他的计划后,暗暗惊叹,这些中原权贵们,胃口还是真大,本事也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