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赵煦:百姓为什么就不能体谅朝廷?(1 / 2)

在汴京这样的商业城市,有赏赐万事好商量!

赵煦赏赐一下,顿时所有工人的积极性都暴涨!

他们当着赵煦的面,演示了一次蜂窝煤或者煤球的制作过程。

筛石炭的筛石炭,和泥的和泥,做煤球的做煤球。

蜂窝煤这种东西,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无非就是筛煤,然后以黄土和泥,再用一个铁制的模子,一个一个脱模出来。

最后将煤球交给天气,自然晾干就算成了。

短短时间,数百工人,便制造了成千上万的煤球。

一个個煤球在汴河堤岸前的空地上,一排排整齐的摆满。

场面颇为壮观,赵煦见着也是满意无比。

在汴京城,斗米百钱的价格,已经维持了十几年(这已经是熙宁变法,涨过一波价了之前更低,嘉佑米价斗米六十文)。

同样,一称石炭六十钱的价格,从熙宁至今也没有变过。

于是,出现了一个奇景——东南的米,在千里迢迢,运到汴京的时候,其售价居然和在苏州、杭州、扬州一般。

有些时候甚至还要便宜一些!

以至于,汴京城明明在北方,但主食却是稻米,而非小麦!

石炭,也是一般。

河北的石炭,一称四五十钱,经过三百里水路运输后,在汴京的售价,才六十钱!

注意,这些都是售价。

也就是说,还有中间商要赚一笔的。

这种补贴力度,连文官士大夫们都看不下去!

以至于前不久,右司谏王觌上书说:官粜甚贱非所以致商贾也……京师之民,旧多食麦,今多食米,以米贱故也……使旁郡之米、麦入京者浸少,岂长久之策哉?

所以他希望,提高开封府的粜米价格。

也就是常平仓的批发价——乞京师常平米,一斗其价,以百钱为定。

赵煦看完,就给王觌点了个赞。

连对王觌的印象都改观了很多——谁说旧党大臣没用的?

你看,这不就是个大忠臣吗?

朕早想涨价了!

可没办法说出口啊!

卿真忠臣也!

朕之嘴替!

然后……然后……

王觌就被整个汴京围攻!

听说连他租的民居的主人,都不肯继续租房给他了,直接将其一家赶了出去!

还是赵煦好心,让章縡在店宅务的闲置宅邸里,安排一个民居给王觌,不然他一家人在汴京连落脚的地方都要没有了!

汴京人,是真的一点也不体谅君父的苦衷!

涨点米价怎么了?

是,王觌提议的米价是涨的有点多(涨价幅度百分四十左右)。

但赵煦认为,汴京人应该尊重市场规律。

你们吃的米,本就不市场也不自由。

完全是吃的补贴,王觌说的对——长期吃补贴米是会严重打击北方诸地粮商贩粮入京的积极性的。

万一将来发生严重干旱,大运河停摆怎么办?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汴京百姓应该为朝廷,为自己多想想。

奈何,这些话赵煦不能说,也说不得。

顶多私下指示童贯发几篇洗地文章,但没卵用。

那几篇文章一发,胡飞盘这个名字,一度成为了骂人的代名词。

直到,童贯按照赵煦指示,赶紧发文批判王觌,这才没有让汴京新报的公信力烂掉。

既然涨不了价,那就只能想别的办法创收了。

蜂窝煤,就是赵煦创收的利器。

在天马坊观看了蜂窝煤的制作工坊,赵煦又亲自观看了蜂窝煤的燃烧。

看完之后,他非常满意。

便将随行的贾种民,叫到面前,问道:“街道司,如今汴京百姓一户人家,冬日一称石炭可用几日?”

贾种民是专门负责和汴京厢坊里的商户、百姓打交道的,对民生情况,他是了解的,当即恭身道:“奏知陛下,臣问过了街道司的吏员,如今京中平均一称石炭,寻常五口之家大抵能用两到三日。”

一称就是十五斤,也就说汴京百姓五口之家取暖、做饭所需的煤炭消费量,下限在每天五斤,上限则可能达到七斤左右。

赵煦听完点点头,他知道的,这应该就是正常的平民百姓在冬天的取暖、做饭的燃料消费了。

而一称石炭售价是六十钱上下,也就是说每天的取暖、做饭费用在二十钱到三十五钱之间。

考虑到,贾种民接触和询问的,都是吏员,所以,这是汴京的中上阶级家庭的采暖、做饭燃料费用。

广大贫民,尤其是底层百姓,在这方面肯定会非常节省。

一称石炭,用上五天、十天都很正常!

他转头看向沈括,问道:“沈爱卿,一称石炭,可产多少个炭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