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郭贵的请求(1 / 2)

入秋后,狄道的气温也开始骤降。

王大斧穿上了厚厚的粗麻布所制的衣服。

这种衣服是三层的,里外两层是麻布,中间一般都填充着找到的野鸭、野鸡的羽毛、纸屑、麻絮等保暖物。

但在熙河这边,就不需要这么麻烦了。

王大斧在衣服里,填充着大量棉絮。

保暖效果特别明显,哪怕是在这霜冻的秋日早上,他也感觉不到寒冷。

“这棉衣可真好。”王大斧摸了摸自己身上的衣服。

虽然隔着厚厚的粗麻布,但被压实的棉絮,触感依然柔软。

“俺得找人,多做几匹这样的布料,托人带回京城,让俺娘拿去做几身衣裳给大郎、二郎、三娘御寒。”王大斧想着。

汴京的冬天,也是很冷的。

在王大斧的记忆里,小时候他总是和弟弟大枪一起,围在家里的灶台前取暖。

可大人们,每当发现他们在灶台前的时候,总会拿着棍子,修理他们兄弟一顿。

一是因为取暖就要烧炭。

而石炭是很贵的。

二是因为石炭有毒,王大斧就记得,他有一个发小,就是因为在取暖的时候,关了门窗,等大人发现的时候,人已经走了。

想着和弟弟一起,想方设法的,围着灶台生火取暖的事情。

王大斧就叹息了一声。

他还是没有得到他弟弟的任何音讯。

向都监说了,可能要到明年开春的时候,才有广西的消息。

“提辖,提辖……”

王大斧正思念着自己的弟弟,老远就看到他的身影的郭贵,已经急急忙忙的跑了过来。

“郭贵啊!”王大斧抬起头,看向郭贵。

这个棉庄的庄头,已经因为管理得当,而被提拔成了这个向都监拥有的棉庄的监庄。

已经拿到了向家的契书,还把户籍落到了熙州,于是,按照朝廷的政策,可以在这狄道附近,垦荒两百亩,作为他的土地。

这就属于是混出来了。

所以,如今都有人开始给他做媒了。

而郭贵在汴京的时候,正经人家的小娘,哪里肯正眼看他?

这从郭贵身上穿着的羊皮袄子也能看出来。

那是一件崭新的羊皮袄子,袄子里还缝了不少的野鸡、野鸭的羽毛进去。

比起其他庄头、雇工,只能穿褚纸做的纸衣,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当然了,价钱也不便宜,在熙河这边,一件新的羊皮袄子,起码也要六七贯的铜钱。

相当于一个棉庄的雇工,两三年的工钱。

一般人是根本买不起的。

“提辖,俺听说,官府要大发丁壮去防秋?”郭贵小心翼翼的凑到王大斧面前问道。

王大斧点点头:“嗯,有这么個事!”

“经略相公已发了军贴,俺再过几日,也得去熙州城里,听游知州的指挥了!”

老实说,其实王大斧不懂什么是防秋?更不知这防秋具体是做什么的?只听向都监与他讲过,说这是自汉唐传下来的规矩,只是过去大宋心善,不太愿意做这个事情,只有河东那边的经略相公,才肯每年带兵做一次。

而今年,熙河路防秋为什么又要搞呢?

向都监说了,这是因为大宋的善意,四夷并不能很好的感受。

所以呢,如今的经略相公,决定给四夷上一课。

让他们知道,汉家阿舅,为什么是汉家阿舅?

舅舅教育外甥,天经地义的嘛!

王大斧觉得,这很有道理。

舅舅教训一番不听话的外甥,帮助他走正道。

确实合情合理。

尤其是,当外甥凌虐其家人的时候。

郭贵听完,却是眼珠子一转,悄声问道:“俺听说,大发的丁壮,官府都会按保甲法,就地编成保甲指挥,并在其下,设置十个都头,以率保丁?”

“确实如此!”王大斧点点头。

“还请提辖,看在大枪兄弟的面上,抬举抬举俺……”郭贵当即纳头就拜。

“汝要争保甲都头?”王大斧看着郭贵,眼中有着怀疑。

保甲法,王大斧是知道的。

毕竟,他如今是这狄道的巡检使还兼着南关堡的巡检,手中有着三百多的兵马。

基本的职责还有法令,他是需要背熟的。

所以他知道,如今朝廷在沿边诸路,依旧用熙宁时代的保甲法。

熙州这里,是以五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南关堡下,本只有三个都保的汉人保甲户。

但,从去年开始,大量熟羌部落的户口,就落了下来,编为保甲。

所以,南关堡的保甲户一下子就膨胀到十个都保。

依照保甲法,凡出兵,则以保丁辅之。

这就是让保丁成为军队的辅助兵种,承担辎重、后勤等打杂任务。

此谓之以丁联兵。

作为边塞,熙州的保甲法执行的很严格。

每月保丁都要到巡检司上番,也就是接受训练。

郭贵自也是保丁,而且因为王大斧的关系,还是这南关堡的乙都保下的保长。

这也是保甲法的特殊所在。

保甲法下,保丁和保长、大保长、都保长,存在着极为严格的上下隶属关系。

任命统帅所有保丁的保甲指挥,王大斧或许不行。

不过他确实有权利,任命下面的都头。

向宗吉也不会驳他的面子。

郭贵哎了一声,拜道:“还请提辖成全。”

王大斧转动着眼珠子,打量着他面前的这个同乡。

在王大斧看来,郭贵的身材虽然还算粗壮,也有着一把子力气。

但是,这上阵厮杀,可不是光有力气就行的。

何况,这熙州这里,汉、蕃混居。

吐蕃人、羌人、党项人,在人数上完全压倒了汉人。

过去保甲法没有用在本地的蕃人身上。

但如今,随着高、向两位国亲到任熙河。

大量的熟羌、吐蕃人、党项人随之在两位国亲的鼓励和帮助下落户。

和汴京、江南的百姓,对成为保丁,避之唯恐不及不同。

这熙州的保甲户,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做的。

至少到现在为止,只有本地的熟羌,生活多年的党项人、吐蕃人才有资格为之。

那些棉庄里的雇工就没有这个资格。

原因很简单——成为保丁上番,是有钱有米拿的。

依照法度,一个保丁在上番的时候,每天可以拿到十一钱的盐菜钱,并领到两升米作为伙食。

这个条件,在汴京城里,属于狗都不去。

但在这熙州,却能让人打破脑袋!

两升上好的白面,加上十一个叮叮当当的元丰通宝。

足够那些没见过世面的羌人、吐蕃人、党项人打破脑袋了。

何况,为了保卫大家的棉庄,免受西贼、吐蕃游骑的袭扰。

各地棉庄在高、向两位国亲的号召下,纷纷慷慨解囊,按亩出钱,充作保丁和驻军的辛苦钱。

事实证明,在保护自己的财产的时候。

无论汉人还是吐蕃人、羌人、党项人,都是很精明的。

所以,上番的保丁,在上番时还能额外拿到五钱一天的辛苦钱。

至于南关堡的驻泊禁军,则是每天可以额外拿到十文。

所以,熙州的保甲户们,上番的动力充足。

每次上番抽丁的时候,羌人、党项人和吐蕃人,都是抢着去的。

至于战时?

那就更可怕了!

因为战时的赏赐标准,是执行的在京禁军的标准。

按照当今天子,在今年五月,为了赏赐南征大军,而命枢密院制定颁布的《元祐军赏令》。

斩首一级,计四等军功,赏钱三贯或绢一匹,并记一功,可为将来转迁之用。

最要命的是,按照元祐军赏令,比斩首更好的是生俘。

这是因为上苍有好生之德,当今天子躬行仁义,不忍多杀伤。

所以,俘敌一人,赏绢两匹或钱六贯。

而得其妇、幼,更是可赏绢三匹或钱九贯。

此外,依照元祐军赏令,先登、斩将、破敌等奇功的赏格,都较之元丰大为增加!

便是负伤,只要伤口在前面,也能按照轻重不等的伤情,给与厚赏。

战死抚恤,也有标准——只要尸体是向前倒下的,都按照战死论,优给土地。

特别英勇,力战而死者,更是有可能恩荫子孙(北宋有恩荫战死士卒的先例,元丰时代就有一个送信的小兵被西夏俘虏,西夏人让其劝降一个被围困的寨堡,其假意答应,到了城下就将援军要来的消息,告知城上,西夏人大怒,将之在城下虐杀,事后神宗恩荫其子三班借职,并追封了他的官职)。

总之,这军赏令颁布后,送到熙河路,一经公布,整个熙河都是嗷嗷叫。

大家都想给大宋天子,建功立业。

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