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1章 奏请立储(祝‘一会灰的灰灰’新婚大喜加更!)(2 / 2)

大殿内的气温,已经回升到了春日的温度。

进入大殿以后,群臣们就脱掉了身上披着的外衣,交给了此后在一旁的宫娥或者宦官。

杨延嗣进入大殿内以后,一直在仔细四处打量。

垂拱殿内的摆设和模样没有变一点儿。

可是如今垂拱殿里的人,几乎可以说换了一茬。

武将那边还好,基本上都是旧人。

文官这边几乎可以说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七成的人,杨延嗣都不认识。

而杨延嗣认识的,或多或少都擢升了。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年轻。

宰相,中书门下平章事,没有变,依旧由赵普担任。

两位副相,参知政事,也就是俗称的执政,已经变了。

原来的两位副相,薛居正已经仙逝了,沈伦也已经被罢相了。

现在副相的位置,仅有宋琪一人。

六部的人选,也各有变动。

杨延嗣熟悉的人中,李沆已经左迁为御史大夫,吕蒙正擢升为翰林学士,吕端升任为中书舍人。

怪不得刚才在皇城外的时候,赵普会说那番话。

的确,和这三个人比起来,杨延嗣的升迁速度,真的不算快。

除了这三人以外,杨延嗣还发现了侯仁宝。

侯仁宝已经官复原职了。

这让杨延嗣很意外,侯仁宝复官的速度,远比他想象中的要快。

文武百官站定以后,王继恩站在龙椅前的御阶上,高呼了一声。

“上朝!”

赵光义一身明黄龙袍,出现在众人视线中。

和两年前相比,赵光义身上的威严更胜了,一举一动之间,充满了威势。

待到赵光义坐定,文武百官同时施礼。

“臣等参见陛下。”

赵光义抚手,“众爱卿平身。”

文武百官起身,站直。

赵光义宣布给赵德芳和赵普赐坐。

赵德芳今日显得特别精神,赵普却躲在椅子上昏昏欲睡。

两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赵光义特意瞧了赵德芳一眼,缓缓开口,“宋爱卿,今日早朝,所议何事?”

宋琪出列,抱着笏板道:“启奏陛下,今日早朝,议事有三。第一件,参知政事之位,目前还空缺一人,今日庭推。第二件,乃是立储的事。第三件,有关西北旱灾,饥荒的事宜。”

赵光义沉默了一会儿,淡然道:“逐件议吧……”

宋琪点头,施礼道:“那就先庭推参知政事人选。目前,群臣所奏的参知政事人选有三人,分别是工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翰林学士宋白,翰林学士吕蒙正。”

赵光义沉吟道:“吕爱卿年纪尚轻,应当再磨练磨练,擢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的人选,就在李宋二位爱卿中间推举吧。”

吕蒙正似乎早就知道了这个情况,听到了赵光义的话,神色上没有一点儿变化。

他只是轻轻的施礼,“臣谢陛下隆恩。”

左谏议大夫只是一个寄禄官,并没有实权。

赵光义只是变相的给出了吕蒙正一个补偿而已。

别瞧着赵光义取消了吕蒙正参加参知政事的推举,就觉得赵光义不喜欢吕蒙正。

事实上,赵光义对吕蒙正非常欣赏。

吕蒙正为官五载,距离参知政事也只有一步之遥了,由此可见赵光义对他绝对是寄予厚望,恩宠有加。

今日剥夺了吕蒙正的庭推资格,还给个寄禄官安慰一下,若是换成了旁人,赵光义恐怕都懒得搭理。

宋琪得到了赵光义的命令,就开始当朝举行庭推。

杨延嗣也拥有庭推的资格。

只不过,他和李宋二位都不是很熟悉。

轮到杨延嗣投票的时候,杨延嗣思考了一下,最终把他的票投给了李昉。

因为在杨延嗣的记忆中,李昉这个名字,他还是有些印象的。而宋白这个名字,他一点儿印象也没有。

由此可见,李昉以后的成就,肯定比宋白要大。

如今做了一个顺水人情,说不定以后也能从李昉身上讨一点好处也说不定。

杨延嗣在考虑顺水人情的时候,他爹在考虑下朝回家后,该怎么去收拾他。

瞧着自家儿子,身穿着绯色官袍,混迹在一群平日里可以对他们武将们吆五喝六的文臣中,杨业就感到心里极度的不平衡。

杨延嗣丝毫也不知道,他老爹已经对他怨念深深了。

庭推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

李昉以绝对的优势,击败了宋白,坐上了参知政事的位置。

赵光义当场就下达了任命,“擢升李昉文明殿大学士,加参知政事衔。”

李昉当即谢恩,“臣谢陛下隆恩。”

李昉任职参知政事的任命已下,朝堂上的气氛开始变得凝重了不少。

今日朝会,李昉任职参知政事,只是一件小事。

真正的重头戏马上要上演了。

立储。

杨延嗣老神在在的站在那儿,等待着出头的第一人。

准确的说,朝中大部分人,都在等那一只出头的鸟儿。

大殿内,足足持续了一刻钟的宁静。

突然,一个声音打破了宁静的大殿。

“臣宋沆有本要奏。”

宋沆是一个中年人,瞧他的官服,和所站的位置,应该是类似杨延嗣出京之前左补阙一类的言官官职。

杨延嗣对此人很陌生。

赵光义眯起眼,盯着出列的宋沆,沉声道:“左言正宋沆,你想说什么?”

宋沆板着脸,义正言辞道:“臣奏请,立许王赵元僖为太子。自废太子赵元佐失德被罢黜后,太子之位空缺两年之久。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储君之位更是重中之重。储君不立,则动摇国本。

国本动摇,则天下难安。

废太子赵元佐乃是陛下的嫡长子,如今嫡长子被罢黜,嫡次子顺位继之。

此乃是上应天意,下顺民心之举。”

“宋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