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你们去殖民,我们要考试!(1 / 2)

大宋有种 大罗罗 1944 字 6小时前

洪武四年,秋去冬来,洛阳城迎来了今冬的第一场大雪。

这场大雪来的比往年早了几日,也下得分外的大。仅仅第一场雪,洛阳周遭的天地之间,就是一片白茫茫的。气温也骤降到了冰点以下,穿洛阳城而过的洛水水面上,都能看见薄薄的浮冰顺流而下了。

不过天气虽冷,却冻不住大宋诸科举子们追求功名利禄的热心。就在洛阳被皑皑白雪覆盖的时候,来自营田四路和转运二路的文、武、伎三科举子,就顶着风雪,陆续进入了大而空旷的大宋神都。

没错,明年春天,大宋的洛阳朝廷将会举行一次规模浩大的科考大比!

这也是大宋重开以来,最正式,也是入取人数最多的一次科考——对,就是“科考”,而不是“科举”。因为这次考试是一场科举加上两场高考的综合性人才选拔考试,和宣和之难前的科举考试是有所不同的。

其实赵楷刚来的时候,也不大清楚科举的意思,还将之和后世的公考混淆了。但实际上两者的意义完全不同,公考录取的是基层公务员,相当于宋朝的公吏和伎术官。而科举所录取的则是高级官员......哪怕是个县尉,那也是相当于一县公安局长的官员!

在后世,没有人会把一个县公安局长当成小公务员吧?

而且这一类的职位对于进士出身的宋朝文官而言,仅仅是个“起步价”。虽然能爬到宰执一级的进士也属凤毛麟角,但是知县、通判之类的职位,还是大部分进士按部就班都能当上的——当然了,特别倒霉的肯定也有,比如金榜题名时和阎王索命日一起来了,那也只能认命啊!

不过大部分进士出身的文官,所担任的都是相当高级的职位。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录取一些只会写作文,但却没有什么实学,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的士大夫来担当这些职位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把这套中高级文官选拔方式,当成一种安抚天下豪强俊杰之士的手段就行了。

天下豪强俊杰之士都把精力用在钻研孔孟之道和写作文上了,谋反的人不就少了?

但是遇上乱世,这种官员选拔方式可就完全不合时宜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当官,会混日子,同时也别太贪,那就算个好官了。可是在乱世当中,有很多时候是没办法混的......守土有责啊!这话在太平盛世中就是说说而已,在乱世中那是来真的!

而且在乱世当中,把农耕社会中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用来养一群钻研孔孟之道和写作文的士大夫,一样是在胡闹啊。

人多地广,却不能用人口土地来养战士,而是养些百无一用的书生......这就等于把自己的手脚都捆上,然后用为天下苍生登高一呼的勇气去硬撼敌人的狼牙棒!

虽然很英勇,但大概率还是会被敲死的!

在搞清楚了宋朝科举的实质之后,赵楷就用他的“高二”智慧,提出了一些改良的措施。

比如将一个科举考试拆成科举、公考、高考三部分。

其中科举,就是原来的文科举,考进士的那个。不过进士的入取人数要减少。几百个太多了,三年一科,一科以三十人为上限。

可别以为三十个人太少了,而是赵楷的要求真的很高啊!

根据赵楷的要求,一个洛阳朝廷的进士,必须靠自学成才,拥有领导一县军民建立抗金根据地的能力。在和平时期能够组织工农业生产,能够领导民兵的招募和训练工作。在战时可以领导一县军民进行抗金武装斗争......这样的人才,在后世公考当中,一年又能取到几个?

而公考,则是伎术官和公吏选拔考试。这就和后世的公务员考试有点像了,招募的都是低级公务员,从基层开始干活,然后凭着能力或别的什么手段往上爬......因为进士的名额有限,三年才取三十个,所以会有相当多的中级职位可以留给这些从基层上来的公务员。

因为基层公务员的数量比较多,所以不可能都由洛阳朝廷直接负责招人,要不然朝廷就没功夫管别的事儿了,天天忙考试吧!

再说了,这么考法成本也太高。

所以公考是由地方的军州府路和朝廷的吏部根据需要自行组织的,也是三年一考,不过考试的日期和朝廷的科举大比是错开的。

而在科举和公考之外,赵楷还开了个高考......这是为大宋朝廷所开办的五所大学堂招生的考试。

这五所大学堂分别是炮兵学堂、步兵学堂、炮兵学堂、科技大学堂。

其中炮兵学堂因为设在紫微宫隔壁的玄武城内,因此又称玄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