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谋夺东三省(1 / 2)

张家口,大镜门关口被光复军占领,对满清朝廷造成的威胁比武昌首义犹大几分。

对清廷来说,虽然说武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乃九省通衢之地。不管局势如果破败,短时间还不至于威胁京城安危。

可大境门就不同了,如果被掌握在光复军手里,那对京城的朝廷来说那就是把尖刀顶到了心窝上,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

大境门是中国万里长城中四大关口之一,在历史上曾有重要地位。大境门外东、西太平山巍然对峙,地势十分险要,历史上这一带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门,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

大境门到京城一百多公里,对京城的威胁是非常大,迫不得已之下,清廷在光复军通电后十几日,便抽调北洋新军第一镇,北上,伺机收复大境门,以扼守住京城北大门,保护来自北方的威胁。

而对于察哈尔光复军来说,守不守得住大境门,是直接关系到察哈尔自治政府能不能生存下去的问题。

于是作为自治政府的一方必须守的住,守不住关外建设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而另一方必须攻下来,不然的话,头上悬着一把刀,谁知道什么时候落下来。

双方都没有办法退让,大战一触即发。

起义成功后,全国各地倍受鼓舞,纷纷响应。

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邻近省份闻声而起,广东、广西等地都派来援兵支援武昌。

清廷的军队共有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可以说军事实力尚在,岂能坐以待毙。

可惜,兵力分布在全国各地,在京畿地区可以调动的,只有北洋六镇。

摄政王载沣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亲生父亲,是大清王朝最后三年的实际掌权者。

袁世凯在戊戌变法中,背叛了光绪那可是载沣同父异母的亲哥哥。

载沣恨袁世凯,恨的咬牙切齿,所以找了个足疾的理由,把袁世凯发配回了老家。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载沣出任全国陆海军大元帅,宣布统一全国军政大权,大量任命皇族中的亲信。

任命载泽、毓朗、善耆等人掌控新军。

任命荫昌为陆军大臣;

任命胞弟载洵为海军部大臣;

任命胞弟载涛为军谘府大臣并统帅禁卫军。

武昌起义后,载沣分兵三路进军武昌,意图镇压起义:

第一路,命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新军迅速赶赴湖北,所有湖北各军及赴援军队均受荫昌节制。

第二路,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海军和长江水师,迅速开往武汉江面。

第三路,命胞弟载涛率八旗子弟紧随荫昌之后,也开赴武昌战场。

表面上看,三路大军气势雄壮,实力远在武昌起义军之上。

可其中猫腻很多。

先说荫昌,此人成名甚早,留学欧洲学习军事时,运气爆棚,与后来的德国威廉二世做过室友,成了好朋友。

所以荫昌和德国的关系特别好,曾出任清朝驻德国钦命大使。

荫昌和袁世凯还是儿女亲家,两家关系不错。

但载沣依然让荫昌统帅出兵,实属无奈之举,朝中拿得出手的统军人物,寥寥无几,还都是汉人。不管怎么说,荫昌还是个旗人。

载沣留有后招,即第三路大军。

载沣授意胞弟载涛,让荫昌率领的北洋军和武昌起义军先拼个你死我活,然后载涛捡现成的。既削弱了北洋军,还给胞弟挣了一份大功劳。

大清生死存亡之际,载沣仍想着这些勾心斗角之事,可见当时清廷的腐朽。

第二路统帅萨镇冰,是一名老将,在海军根深蒂固,一直是一把手。

载沣上台之后,让胞弟载洵当了海军部大臣,成了海军一把手。

萨镇冰成了海军的二把手,心里能服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