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起义在同盟会的带领下“又”失败了,为什么说是又失败了,特别是在“又”这个字上打了符号。
在这之前革命党已经发生几十起武装起义。影响比较大的起义有史可查的也不低于十次。
“乙未广州之役”1次广州起义,主要指挥者孙逸仙。
“庚子惠州之役”1900年10月,也称惠州三洲田起义,主要指挥者郑士良。
“丁未黄冈之役”1907年5月,也称潮州黄冈起义,主要指挥者陈湧波、余既成。
“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1907年6月,也称惠州七女湖起义,主要指挥者邓子瑜。
“丁未防城之役”1907年9月,也称钦廉防城起义,主要指挥者王和顺。
“丁未镇南关之役”1907年12月,也称镇南关起义,主要指挥者黄明堂。
“戊申马笃山之役”年3月,也称钦康上思起义,主要指挥者黄兴。
“戊申河口之役”年4月,也称河口起义,主要指挥者黄明堂、王和顺、关仁甫
“庚戌广州新军之役”1910年2月,也称广州新军起义,主要指挥者倪映典。
“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1911年4月也称黄花岗起义,主要指挥者黄兴。
如果仔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每次发动起义,起义军几乎取得不了任何优势,就被清政府轻松扑灭。
事后总结,发现每次的起义都不是有单一的组织和个人发起的,而是在各方反清势力联合发动的,当然这方面同盟会,兴中会为主要反清力量,还有大量会党,帮派人员。
由于人员复杂,行动不够统一,往往在行动未开始之前就被清军统治者发觉,然后悄然调动兵力,布置好口袋,在革命党未反应过来就封锁交通要点,进行血腥镇压。
甚至有的起义,犹如儿戏般,清军拿着革命党人自己编写的花名单抓人。
不是说,那些革命烈士牺牲的不壮烈,不勇敢,这种没有把握的起义,全靠一腔热血,有时候对人心的打击是强大的。
在多次起义被镇压后,革命党人内部开始分化,有的认为武装起义根本不可能获得胜利,于是便开始转变以暗杀满清政要为目的,进行从上到下对满清政府的打击。
而另一部分,以孙逸仙,黄兴,为主的同盟会元老则认为,应坚持继续发动武装起义,来动摇满清的统治根基。
各派虽然行事方法产生了分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推翻满清朝廷。而且是对这个目标是坚定不移的。
这也就有了这次广州起义,就因为暗杀派一次突然的行动,虽然把广州将军当场打死了,却也打乱起义派精心准备多日,调集了大量优秀青年骨干,花费了众多心血,准备一举拿下广州,具而引导全国革命的希望破灭了。
虽然起义失败了,但是对满清朝廷的震动是相当大的,可能是出于恐惧革命党继续搞暗杀,搞武装起义。
但面对各方面崩塌的景象,它也迫不得已采取自救运动,这就兴起了慈禧晚年以来的清末立宪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