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洪秀全,杨秀清算是目前太平军中少有的目光长远之人,他知道目前太平军所谓的百万之众只是一个区区的名头,不能战斗的老弱妇孺就占据了七成,剩下的二十多万太平军将士中,一多半都是从湖广和河南发展的新附军,战斗力并不强。
太平军之所以能屡战屡胜,主要还是依靠在广西和湘西参加太平军的数干客家老兄弟,这些人都是在广西经过了大规模残酷械斗经历的矿工和农民。
所谓的客家人,其实就是早年间进入两广的汉族分支,他们为了寻求生存土地,难免和当地土著爆发强烈的冲突,而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些人也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宗族势力,且十分团结排外,也容易接受一些较为极端的思想,而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他们的青睐,有一种天降大任于已的救世文化主义。
这些人相信同样一个宗教,面对官府和地方团练武装的打压,很自然就形成了自己的军事化武装力量,他们持坚披锐,作战勇敢,且意志力极为坚定,属于天然的精兵苗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太平军和复汉军都是通过一种信念凝结成一起的军队,相对于传统利用血缘关系捆绑在一起的军队,比如八旗和湘勇,天然具备更加强烈的紧密性,也更加容易转化新鲜血液,属于一种降维打击,这也是太平军和复汉军在面临清廷军队屡战屡胜的关键点。
但问题就在于,拜上帝教作为一种围绕在五王身上的信念,其信众也会受到天王和东南西北王言谈举止的影响,而当下天王等人自己每日夜夜笙歌不说,还在继续实行男女分营制度,不许其他人分润好处,且五王内部也陷入了一种隐秘而持久的斗争,这些行为都大大削减了拜上帝教的神圣性,于是太平军渐渐从一种信念慢慢蜕变成了以广西老兄弟为核心的军事组织,即丧失了自身的信念,跟八旗、湘勇在本质上已经没有了区别。
杨秀清正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发现随着一路战事进行,那些来自广西的老兄弟也在迅速减少,而且由于太平军已经脱离了广西,也使得他们无法进行补充,只能在原先的湖广和河南补充兵源,自然就导致太平军的战斗力出现了下降。
在原本的历史上,太平军与湘军交战时,湘军将帅最为忌惮这些广西老兄弟,称呼他们为真贼。咸丰十一年五月,湘军在安庆赤岗岭全歼刘玱林部,因为该部近乎都是广西老兄弟组成,使得清军将帅无不欢欣鼓舞,甚至曾国藩声称此次杀三垒真正悍贼干余人,使狗逆为之大衰,平日或克一大城,获一大捷,尚不能杀许多真贼。
历史上太平天国运动从1年金田起义到1年的残酷战争,也导致老兄弟的损失巨大,太平军的战斗力也断崖式下降,到了后期客家老兄弟已经数量极为稀少,只能使用大量安徽、湖广、浙江人充当低级军官和士兵,而这些人却并非太平天国忠诚的信奉者,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起义遭遇了失败。
眼下太平军虽然处于鼎盛时期,且局势一片大好,但是杨秀清已经隐隐察觉到了太平句深藏的隐患,他只能努力传播拜上帝教,以此增加太平军的底蕴。
与此同时,杨秀清也敏锐地察觉到复汉军和清军之间的关系,他决心改变过去太平军流寇的做法,而是占据了豫西一带,实行天朝田亩制度。
所谓的天朝田亩制度,其实是洪秀全、洪仁玕、杨秀清等人一起鼓捣出来的一个土地政策,原本是洪秀全根据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著作中阐述的平等思想而提出,在结合了现实后的一道纲领性政策,其核心就是按照人口平分土地,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当然,洪秀全的这一思想并不出奇,因为随着历代政权的兴亡治乱以来,均田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历朝历代开国政权都会走这一步,比如唐代均田有贞观、开元之治,比如明初均田有裁抑豪强地主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稳定,到了宋代有钟相造反提出等贵贱、均贫富,明未更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洪秀全提出来的天朝田亩制度,只是将这一思想给制度化了。
除此之外,天朝田亩制度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土地政策,它的内容里面除了平分土地,还提出了一系列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教育以及社会改革方面的政策,总体而言就是一部对百姓实行全方位军事化管理的政策。
简单来说,天朝田亩制度的描绘中,普通人亦民亦兵,以25家组成一个基层单位,被称之为两,设置两司马管理,下属每5家设立伍长一人,每家则出一个人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
通常来说,每个基层单位都会建立一个国库,即在获得收成后,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25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其他都一律交归国库,像麦、豆、苎麻、布帛、鸡、犬都一律上交,而遇到了婚丧嫁娶和生育,也可以通过国库领取费用,像那些鳏寡孤独残废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也由国库开支。
洪秀全利用伍、司马、卒、旅、师、军四级军事管理机制,将所统治下的所有百姓都能纳入到太平天国战争机器中来,充分体现了寓兵于农,兵民合一的特点,而这幅美好的蓝图也吸引了大量的百姓加入。
严格来说,这一套体制但凡能够正常运转下去,还算是相当不错,但问题就在于想要实现这一套体制,就需要大量忠诚可靠的基层官吏太平天国实行乡官制度,所有的基层官吏都是原先的太平军将士以及贫苦农民担任,他们并不具备及格的管理能力,且数量也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