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中秋诗会!(1 / 2)

却说辛弃疾到了江阴渡口接上所谓的上官,却是湖北京西制置使虞允文。

原来朝廷遣使向金国议和,一意主和的宰相汤思退又想要放弃南宋掌控的唐、邓、海、泗四州。

虞允文五次上疏力争,并拒绝放弃所辖的唐、邓二州。

此举得罪了汤思退,汤思退大怒,诬称其“大言误国,以邀美名”,又假意请召他回朝,其实有排挤之意。

于是虞允文交还印绶,乞请致仕,仍坚持认为不能放弃四州,此次来到江阴城,并非顺路,而是心情抑郁之下,来前线这边考察一番,以期找到说服皇帝的证据。

一路过来,虞允文本不想与当地官员接触,避开了一些想要献媚的官员,当然,有些地方官知道虞允文得罪了右相汤思退,哪里需要虞允文去躲避,早早便避开了。

辛弃疾在接到信息的时候知道是虞允文,心多多亲近,毕竟辛弃疾也是个主战之人。

虞允文见辛弃疾这般积极求见,也知道了辛弃疾给皇帝献了策,从一些渠道知道了辛弃疾的建言,也明白了辛弃疾的政治倾向,倒也没有可以避开。

于是这两人便凑在了一起。

这一见面便是相逢恨晚。

这也难怪。

辛弃疾是后世很多读书人的偶像,但他们却不知道,此时还有一个比辛弃疾还要猛的书生。

这个书生便叫做虞允文。

辛弃疾确实是文武全才,是将军中写词写得最好的人,是词人中最能打仗的猛人。

但如果说他是南宋最会打仗的文人,虞允文第一个不服。

要说整个南宋帝国最文武双全的人,真的轮不上辛弃疾,虞允文才是第一人。

虞允文是一个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四十一岁才参加科举进入官场。

比起那些少年天才来,虞允文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可就是这个老头子,却拯救了南宋。

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进迫长江。

两军接触之后,两淮前线宋军溃败,金军如入无人之境。

十月,完颜亮自涡口渡淮河,淮东、淮西宋军后撤,朝廷君臣震恐。

高宗令同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出督江、淮军事,虞允文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负责协助叶义问抗敌。

十一月,完颜亮领大军逼近采石。

淮西主帅王权获罪免职,由大将李显忠接任,虞允文则被派往采石犒师。

虞允文到采石后,见宋军萎靡不振,形势危急,于是亲自督师,向当时军心散漫的士兵说道:“若金军成功渡江,你们又能逃往哪里我军控制着大江,若凭藉长江天险,为何不能于死里求生何况朝廷养兵三十年,为什么诸位不能与敌血战以报效国家”

此话大大振奋了军心。

他并随即把散处沿江各处无所统辖的军队迅速统合起来,以一万八千人的兵力与十五万金军决战于采石矶,结果大败金军,赢得了著名的“采石大捷”。

随后,完颜亮移兵扬州,虞允文又赶赴镇江府阻截。

完颜亮见渡江失败,逃往扬州。

进攻其他地区的金军也被宋军打退,完颜亮不禁大怒,在进退无路的条件下,孤注一掷。

下令金军三天内全部渡江,否则处死,这促使其内部矛盾激化。

十一月下旬,完颜亮被部下所杀。

金军退屯三十里,遣使议和。

采石之战后,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可以说,若是没有虞允文,南宋估计便亡了。

如今的辛弃疾才二十五六岁,面对比自己年长,更是在军事上有极高声誉的虞允文,本是心高气傲的辛弃疾,却是变成了虞允文的小迷弟,尤其是在畅谈了一番之后更是钦佩虞允文的博学以及在军事上的见解。

而虞允文也对辛弃疾这个允文允武的后辈十分地欣赏,尤其是辛弃疾谈吐之间展现出来对抗金的积极态度更是让他欣赏。

一老一青的主战人士,凑到一起自然是相见恨晚。

两人畅谈了许久,夜色也渐渐来临,于是辛弃疾建议去喝点,虞允文自无不可。

辛弃疾又说起范家举办的自然是颇为感兴趣,只是不愿意见闲杂人等,便提出两人悄悄前去,莫要惊动其余人。

辛弃疾理解虞允文的想法,自然答应了。

于是两人轻车便服来到了望江楼,悄悄登楼,找了一处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坐下,上了酒菜,一边关注着诗会的进展。

此时的望江楼也已经十分的热闹了。

诗会也早就开始了。

虽然辛弃疾没有出现,但赵仲炎在场依然是重磅的人物,让诸多年轻人都想要努力表现。

说起赵仲炎,实际上不是寻常人,他的赵与国姓的赵是同一个赵,他的祖上与现如今皇帝赵眘是同一个祖宗,都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子孙。

甚至从辈分来说,他比赵眘的辈分要高上两辈,也就是说,连赵构见了他都得叫一声叔。

有如此身份的皇族坐镇,有志于官场的年轻人们自然要努力表现了。

所以,当赵仲炎提出以中秋为题各写诗词之后,年轻人们便纷纷提笔,之后便纷纷提交了。

虽说江阴身在前线之侧,但江阴毕竟就在江南,江南文化荟萃,水平是十分高的,这些年轻人写的诗词令得赵仲炎都颇加赞叹。

范中奎见此盛况,也是颇为高兴,虽然今晚辛弃疾没有来,但有此盛况,也算得上一段佳话了,今晚的钱没有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