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5章 楚魏联姻,徐北战启(终)
第2951章:楚魏联姻,徐北战启(终)
对于张良这位空降而来的上司,诸葛亮和苏定方起初都是不欢迎的,毕竟没哪个哪个大权独揽的将帅,愿意头上有个人对自己形成掣肘。
奈何青南明教教徒的问题太过棘手,诸葛亮和苏定方不是不能解决,但想要解决好的话,恐怕要杀个血流成河才行。
诸葛亮和苏定方都不是弑杀之人,也不想在战争之外制造过多的杀戮,所以只能接受张良并让他去处理这个难题。
现在青南的问题张良虽解决了,但更棘手的问题却出现了,那就是张良会不会插手兵权?
军权和政权本就在总督的职权范围内,张良插手军权好像也在情理之中,但他要是真这么做的话,诸葛亮和苏定方又怎么办?他们才是青徐战场的主帅。
张良在青徐虽没有任何根基,但身为青徐总督的话,若是执意插手兵权的话,诸葛亮和苏定方就算不情愿,也只能乖乖交出部分兵权,谁让他是大秦在青徐两州的最高长官呢,不过想彻底夺走兵权却是不可能的,因为嬴昊没有直接封张良为两路军统帅。
诸葛亮倒还好,他虽是一军主将,但也是冀州刺史,既是文官又是武将的他,并不介意将兵权分出去一部分,只要张良别仗着官阶随意遥控指挥他就行了。
但苏定方显然是不情愿交权的,就算交他也不想交给张良。
苏定方在追随嬴昊之前曾受过刘幕的救命之恩,哪怕他本身并不参与任何党争,可身上也依旧被打上了刘幕的烙印,属于汉系的一员。
有嬴昊在上面压着,汉系和明系这两大派系之间,虽不至于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但也肯定是相互看不顺利的。
所以,属于汉系的苏定方,自然不愿意将兵权交给明系领袖张良,从而增加明系在大秦的兵权比重了。
张良自然明白苏定方心中所想,他也知道自己若是过多的插手兵权,必定会引起苏定方的强烈反抗,但他压根就没有主导青徐战场的打算。
张良虽智多近妖、谋略无双,但统帅属性却并不高,至今也才84(+6)点,让他去统军作战的话,指挥上万人就已是极限。
张良对自己的定位也一直是谋士,而非统帅,所以让他在后方出谋划策可以,但真指挥几十万大军冲锋陷阵,他显然是远不如诸葛亮和苏定方的。
就算这两人愿意让张良上战场,并听从他听从指挥,张良恐怕自己也肯定会拒绝,因为统军真不是他的强项。
嬴昊也正是知道张良不会因权柄,而跟诸葛亮和苏定方起冲突,所以才会放心大胆的任命他为青徐总督,毕竟张良这等聪明人做事还是非常有分寸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张良抵达青南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借着召集苏定方等人商议事务为由,主动示好的同时表示他只抓政权,将战场指挥权全权委托了诸葛亮和苏定方两人。
之后张良还明确反对跟自己利益一致,处于同一阵营的范仲淹,并支持苏定方和诸葛亮的出兵行为,就是不想两人专心应对前线,而不是在他身上分心。
诸葛亮自是不用多说,苏定方也是个聪明人,张良接连的妥协与示好都是对他的,这种情况下他若是还与之为难的话,那就有些太不识好歹了。
所以,在会议结束后,诸葛亮和苏定方单独商议,到底给青南留下多少兵时,苏定方主动提出要多留兵,用这种方式来间接向张良示好。
“青南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且乃我军大后方,所留的军队数量少了,恐镇不住那些魑魅魍魉。
孔明老弟,依我看,还是咱们各分出一万五千大军,给张总督留下三万守军吧,如此兵力足矣保后方稳固。”
听到苏定方此言,诸葛亮也是有些诧异,显然没想一向宁折不弯的苏烈,这次会因为张良主动屈服,但三万这个数字却让他不敢苟同。
经过这三个月的鏖战,虽说对明军造成不小的伤亡,但秦军自身的损失也不小,宋明联军兵力依旧比秦军多。
秦军在青徐战场的总兵力是三十三万,苏定方十五万,诸葛亮十万,周瑜八万水军;
其中周瑜的这一路水军,在经历了游击战以及东海海战后,歼敌和俘虏敌军的总数虽达到了七万,但自身伤亡也达到了三万五,伤亡达到自身的四成。
苏定方和诸葛亮这两路大军的伤亡要小很多,可三个月的大战打下来,虽也同样取得了歼敌近五万,并且攻占青南三郡的战绩,但总伤亡也达了三万。
除去周瑜的水军损失太大,余部缩回青岛港休整,同时威慑宋明楚三国水军,短时间内无法再继续出战外,所以秦军在青徐的陆上兵力还剩二十二万。
反观宋明联军这边,战前总兵力虽有五十万,但目前已损失了十三万,虽说剩下三十七万大军,但除去无法出战的三万五千水军,联军可动用的陆上兵力仍然还有三十三万五千。
宋明联军依旧比秦军多出十一万五千,这样的兵力差距可不算小,就更别说战局依旧还是秦攻明守了。
不过战争打的也不只是人数,士气、军心、统帅、将领、装备等等,都会成为左右胜负的重要因素。
宋明联军战斗最强的时候,无疑就是才开战的时候,那时联军的战力是可以和秦军相抗衡的。
但经过长达三个月的鏖战,以及接连不断的持续消耗下,联军士气不可避免的衰落,同时造成战力上也大幅下降,已无法再和秦军持续对抗下去,所以诸葛亮和苏定方才会急着在劣势兵力下主动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