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0 朱由校让韦宝读奏本】(1 / 2)

明鹿鼎记 轩樟 6688 字 5天前

说是这么说,但韦宝一点把握都没有,只是让杨雪和熊欣儿二女宽心罢了。

吴雪霞、王秋雅和贞明公主倒是对韦宝很有信心,同声安慰杨雪和熊欣儿,都说总裁答应了的事情,肯定会尽力做到的。

“多谢总裁。”熊欣儿善解人意的看着韦宝。

韦宝微微一笑,握了握熊欣儿白嫩的小手,“烦心。”

熊欣儿粉脸一红,这是韦宝第一回这样握她的手。

韦宝本来也想碰一碰杨雪,但是杨雪比熊欣儿稍微冷淡一些,而且韦宝与杨雪认识的时间也没有与熊欣儿认识的久,再加上想到自己不一定能救出她们俩的爹,有点负疚感,就没有碰杨雪。

当晚,韦宝睡的很沉,的确是累了。

而这个晚上,东林党的大臣们却都睡不好觉了,尤其是东林党当中的铁杆大臣,他们都被各种各样的方式通知,让他们明日一大清早去宫门外‘闹事’,闹着见皇帝,闹着陈述杨涟弹劾魏忠贤的二十四条大罪。

虽然很疲惫,但韦宝还是于次日清早起来了,支撑着去上早朝。

与韦宝设想的一样,早朝的确很热闹,上百东林党铁杆大臣不停的大声疾呼要见皇帝。

阉党大臣们见东林党被抓了好些人,仍然斗志不减,不由的忧心的议论纷纷。

魏忠贤之所以一直不敢过分的将东林党往死里打,也正因为此,一个存活了很久的团体,已经树大根深了,不管是在京城,还是在地方,都有很强大的势力,没有那么容易低头的,打压的越厉害,反弹的就越强烈。

“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加上宫外还有好些国子监和翰林院的生员声援咱们,陛下一定会有所耳闻的,我们今天一定要见到陛下!否则我们不走!”东林党大臣,内阁次辅朱延禧大人这次的态度很坚决。

明朝的言官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言官大部分人的品秩不高,甚至很低,但其政治地位却极为突出。

他们可以自由弹劾任何一位要员而不受惩处。

可以认为明代的言官制度代表了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而且不可否认拥有这样的言论自由和话语权的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但是明代的政治恰恰很混乱,党派纷争,言官会有自己的党派,为了某个党派利益而弹劾实际上对国家有利的官员,而有些会为了弹劾而弹劾。

从而实际上造成对国家的不利。

所以一个阶层掌握有绝对的话语权对于这个国家来说是什么样的一种影响。

如果说这种话语权是归于有知识的精英分子,那么又会是怎么样的一种发展。

一个拥有良性机制的国家,他的话语权权重应该是怎么分配。

媒体、民众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明朝的政治的混乱,到底多大程度上与言官制度有关。

明朝政治的混乱,原因是多方面作用造成的,言官制度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韦宝目前还说不好,但可以明确的是言官制度是造成明朝政治混乱,人浮于事,党同伐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韦宝觉得言官制度本身还是不错的,只需要稍作修改,比如说禁止风闻奏事。

弹劾,提议,都必须给出证据来论证。

有理有据弹劾有奖(晋升,资历等),风闻奏事无凭无据受罚。

但韦宝现在不会提出这样的建议,韦宝并不想把明朝的问题都揽上身,而且凭他目前的力量,他也没有资格揽上身。

明朝的法律规定是,只要被言官弹劾,首先立即要写辞职报告,然后在家里带着,听候调查审讯。

如果被弹劾的官员罪状属实,自然是准备接受处罚。

如果最后证明此官员的确是清白的,皇帝就下旨慰留。

但是无论结果如何,言官是不受任何处罚的。

所以,言官风闻奏事,杀伤力很大,要是存心整你,就算到时候要不了你的命,也能让你体面、尊严、意气、朋友、亲人尽失,不死也得脱层皮。

奏折一上,皇帝不留中的话,就得上疏自辩,证明自己的清白。不死也得脱层皮。

即便魏忠贤此时已经权倾天下,一言九鼎,面对一帮言官集体发难,依然很麻烦。

李鸿章对这些有个很准确的见解,他说言官制度,最足坏事。故前明之亡,即亡于言官。此辈皆少年新进,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实得失、国家利害,但随便寻个题目,信口开河,畅发一篇议论,藉此以露头角;而国家大事,已为之阻挠不少。当此等艰难盘错之际,动辄得咎,当事者本不敢轻言建树。但责任所在,势不能安坐待毙。苦心孤诣始寻得一条线路,稍有几分希望,千盘百折,甫将集事,言者乃认为得间,则群起而讧之。朝廷以言路所在,又不能不示加容纳。往往半途中梗,势必至于一事不办而后已。

后世的民间历史讨论中,有一个广泛的误解就是言官代表正面的、清廉的进步力量,皇权代表反动封建专制势力,他们之间的斗争是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民主与独裁的关系。

这是长期受话本杂剧熏陶出来的好人坏人二元史观,非常片面。

事实上御史、言官这种岗位,其设置初衷就是“监察百僚”,是皇权用来制衡文官集团的产物。

历代的谏议大夫、御史中丞、都察院都御史等职位在组织关系上都是和宰相、中书、内阁平行,而直接对皇权负责的。

所谓风闻奏事、弹劾官员就是行使这种权力的手段。

被弹劾的官员无论官位高低,若无来自皇帝或者同党的回护,很有可能面临政治声望甚至权力受损的结果,因为背负弹章而离开朝堂职位的大臣,历代皆有。

君主专制程度高,意思是集权程度加强,也就是说决策权更加收拢,然而囿于古代的技术手段落后,主要是信息传递手段落后,绝大部分君主都无力把所有事务亲力亲为,甚至连直接对执行者下指令都做不到。

因此君权还是要依赖于文官集团去执行自己的决策。

所以明清专制加强,只是说在决策环节本身,从程序上讲,文官集团的发言权重较之宋代有了明显下降,但实际上在执行层面,集权的效率是有顶点的,是会衰退的。

明末清末都出现了文官清流把持决策的情况。

言官的活跃程度和君主集权程度既不是正相关也不是负相关,因为所谓的御史弹劾本质上是个斗争手段,君权与文官斗争,会要用到它,文官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更会用到它。

言官的活跃程度只和斗争烈度有关,和谁把控斗争方向,完全无关。

杨涟弹劾魏忠贤的二十四条大罪,大意是高皇帝下令,宦官不能干涉朝政,只能打扫掖庭,违反的人不容赦免。

皇命在上,还有人肆无忌惮,干涉朝政,像东厂太监魏忠贤。

魏忠贤擅自责批大臣,坏了祖制。

魏忠贤剪除异己,亲近乱贼而仇视忠义。

伤害宫中妃嫔。

伤害龙嗣。

搜刮民财,贪图享受。

饲养家军。

东林党众臣在殿外闹的翻天覆地,魏忠贤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在皇帝寝宫外来回走动。

“瞒是瞒不住的,赶紧去求陛下,就说东林大臣联合起来要将你置于死地,只要陛下肯相信你,再多人告你也不怕,还有我从旁给你敲边鼓。”客巴巴如是对魏忠贤道。

魏忠贤想了想,觉得是这么个道理,而且他也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法子了。

只恨东林人太难缠,他都把杨涟左光斗等人关押,这帮人怎么还敢如此放肆?

尤其现在韦宝还在拼命弄那什么文字清查,京城官场已经有多少人倒霉了?这种人心惶惶的时刻,这帮东林人居然还有力量来给自己找麻烦。

这是魏忠贤怎么也想不明白的。

“陛下,救救老奴吧,陛下,呜呜呜呜。”魏忠贤不得已,使出了最后的技能,大哭着跪在了皇帝的寝宫外面。

朱由校正要去做木工活,看着今天的天气不错,已经在脑子里勾勒出一整套今天要完成的木工活了,被魏忠贤这么一哭,很不耐烦,“魏公公有什么事情?宣他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