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七章:确定(1 / 2)

对于李元吉来说,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因为每一个后世人都清楚这件事情,所有的科研部门,都不会研究出来一个项目就立即投入使用。

特别是国家级别的科研部门,而他们通常采取的方法,是投入一代,储存一代,研究一代。

这么做的好处在于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浪费,以有限的精力,去做更多的事情。

就拿军工来说,今年搞了个新项目直接上马列装,如果明年在搞出来一个,还继续列装吗?

列装难道就不需要时间?就不需要去更换之前已经装备的?

一年,或者两年的时间差,甚至根本不足以将这些新的装备全部列装到部队,就算能够做到,也无法做到让其战斗力全面提升到应有的水平。

频繁的换装,对于部队来说,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尽管更换的装备很先进。

所以,装备一代,储存一代,研究一代,这就很有必要了。

当第三代研究完成之后,如果时间还有很多,那么完全可以研究第四代,淘汰第二代,将第三代作为准备列装的下一代,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那就不断的淘汰储存的那一代,一直去更新换代,等到真正的开始列装的时候,整个装备虽然只换了一代,但是整体性能却提升了很多,一但让部队彻底适应,其战斗力也会上升几个台阶。

其他的科研项目也是同样的道理,当然,在后世那个时代,农业方面的科研基本上是不需要储存什么技术的,只要被证实是可靠的,就可以直接投入使用。

但那个前提是,后世那个环境下,不需要太多的农民了,而且有足够的工作去提供给他们。

就是科技公司,他们也不会一口气把所有先进的技术全部拿出来,一是大家都不会,这是行规,而是一次拿出来完了,下一代产品的亮点就少了。

“投入还是要投入的,只不过要区分一下地方!”李元吉考虑的自然比李承光更加全面,虽然李承光考虑的也有他的道理,但毕竟没有走过太多的地方,对于大唐的每一个角落,也不是特别的熟悉。

而到了这个时候,李承光也开始打起了精神,一副虚心受教的样子。

“镇北地广人稀,受制于人口限制,到现在也还有大片的土地等着去耕种,这种新的设计,可以用在那里,让那里的劳动力可以去开垦更多的土地,从而对大唐内部的粮食供应更加充足一些。”李元吉说着。

李承光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镇北他知道,但是没去过,只知道那边人不多。

不对,好像也有几十万人,可是人口密度却不多。

大多数人都聚集在镇北与护北二城,那里是整个镇北的核心所在,周边地区也有一些村庄,但是人口却不多,因为山多,不利于耕种。

出了护北,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现在已经被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农田,那里的土地肥沃,牲畜成群,每家都有自己的牧场,这些牧场产出的粪料,足以供应自家农田的所需。

所以镇北那边的粮食产量,始终都比关内地区更高一些。

近些年来朝廷已经不怎么往镇北移民了,就算有移民,也是自己想去的,觉得混不下去的。

但即便是这样,也未必能通过审批,因为朝廷有意识的要控制这些移民,而他们的目的地,将会是济州岛,朝鲜半岛,甚至是将来的西域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