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归心(1 / 2)

商贾总是最敏锐的,当他们嗅到了一丝银子的味道,感觉到了有利可图,不需有人鞭策,也不需有人去苦口婆心的相劝,便自发地掏出了压箱底的银子,毫不犹豫地砸入接下来的一股巨大投资浪潮之中。

工坊需要扩建,所有的工坊都需要扩建。

这已不再是涉及到钢铁和木工行业了,因为任谁都明白,钢铁和木业的繁荣,势必要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他们将招募更多的人手,更多的人有了薪水,就需要餐饮,需要衣食住行,更多人会对水晶玻璃有所需求,也更多人需要车马,他们需要丝绸,需要布匹,市面上,一切都是所需的。

扩建了作坊,就需要更多的人手,人力……成了重中之重,到处都在招募人,从前还需要你识字,现在连识字都不需要,不要紧,一边做工一边学,薪俸没有吸引力,不打紧,那就加,这都是不打紧的事,最重要的是,现在市面上的物资都在涨,得赶紧开工啊,再不开工,手里的订单就黄了,这都是银子啊,只要开工,就是银子。

可开工的地方越多,招募的人手越多,就意味着,更多的行业繁荣,因为有人要住宿,所以需要搭建房子,因为有更多人招募了来,就需要愈来愈多的衣食。

所有人都像是失去了理智,疯了一样,京师还算稳定,可是青龙那儿却是处处都是紧迫感,甚至直接跑去各州县找人,只要有气力的,出关,出关放牧,出关做工,出了关,就有你梦寐以求的一切。

出关成了一个产业,或者说,人牙行已经兴起,从前那些人,大多是人贩子,最为人所不齿,可现在,他们倒是不经营这个了,无利可图啊,或者说,买卖人口反而费时费力,他们摇身一变,入驻进各县,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招工,他们在关外与牧场和工坊那儿谈妥了价钱,招了多少工,给多少银子,那边缺人,很缺人,修铁路需要人,牧场需要人,工坊需要人,客店需要人,食铺也需要人,有了人,投资的银子方才开始运转起来,源源不断地赚更多的银子。

这些牙人,便回到各自的老家,打了招牌,但凡是有人稍稍起了一点心的,便热络地登门,开始各种游说。想娶媳妇吗?哎呀,你一日只吃两餐?你家孩子竟不读书?你……

去啊,出关去,出了关就能挣银子,能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生活。关外是天堂,地上都是铺了铜钱的,一日三顿撑死你,有了银子还怕娶不着婆娘?你家孩子该读书,挣了钱该供养起来,将来能做秀才,你娘在家放不下?不打紧,也去,可以给作坊里做点针线活,可以去帮厨,还有,那儿时兴老嬷嬷带孩子,总之,都能挣钱。

他们有一张巧嘴,什么海口都敢夸,你的家什也带去?带个屁,这些瓶瓶罐罐有什么用?去了那儿,什么都有,是去享福的。

呀,路引不打紧,现在关防松了,你还担心?不必担心,你若是真担心,不防如此,我让县里的人给你开一张路引,哈,使了钱的,有钱能使鬼推磨,那县里的差人保准肯帮这个忙,这上上下下的,都是我们的人,诗社你晓得吧,我们有熟人的,县里呢,早就铺好了路,就等你点这个头。

从山东到河南,从宣府到陕西、山西,甚至是湖广,这些牙人们宛如没头的苍蝇一般,出没于州府和乡里,凭着巧舌,招揽一个又一个的人。

与此同时,内阁的商税拟定章程也已送入了朝中,李东阳自是极力反对的,反而是礼部尚书费宏态度微妙,他没有极力反对,而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这位如今声名狼藉的礼部尚书,现在下头已有了一家报馆,专门刊载他的文章,一开始,自是被人嫌弃和鄙夷,可渐渐的,也开始让人接受。

费宏的观点很简单,事到如今,朝廷征税已经势在必行,商税法未必是坏事,我辈读书人,若是全盘否定,对国家没有任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