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李嗣兴(1 / 2)

梧州,古称苍梧郡,历史悠久。而今乃沟通两广之通衢要隘,广西可自从沿江而下,直入广东。后世历史上桂省军阀数次“援粤”,基本都走的这条道路,盖因省时省力是也。

1701年6月15日,梧州已经落入东岸人之手多年矣,是廉梧管委会的首府所在地,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同时也是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好吧,这个是钦州港,毕竟那里可以停靠大型海船,南下北上都非常方便,是廉梧地区70货物的集散地。

钦州港目前保守估计有十五万以上的人口,或许有二十万,但谁知道呢。廉梧管委会的组织建设问题很大,缺少合格的干部,大量留用的原明朝官员只会抱着那错漏百出的户口黄册给你看。但所有人都知道,那上面一个字都不能相信,甚至标点符合都不能相信——好吧,没有标点符号。

钦州港的人口构成很复杂,其中操粤语的当地人或移民而至的广东人占了七成,收编后落户的明朝降军(云贵、广西的都有)占了两成,剩下的一成多数来自宁绍和登莱,同时亦有少量朝鲜人和日本人,总之还是比较复杂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已经建成海军基地的防城港。按照廉梧管委会和海军的协议,这座城市是军管区,由第三舰队东南亚分舰队管理。廉梧管委会任何涉及到该县的项目,都要和海军派驻的警备司令协商。当然一般而言,廉梧管委会也不会往这里投资,除了一条已经完工的连接防城港到钦州港的二等国道之外,他们几乎对其不闻不问,完全无视其存在。

不过管委会不管,并不代表这座城市不行。事实上在财大气粗的海军砸下大笔建设经费后,防城全县焕然一新,县城区域(一般指搬到海边的新县城)有了上下水设施、煤气灯系统、现代化医院和商场,县城人口已经超过两万,其中绝大部分是外来人口(包括海军官兵、新建的配套工厂工人、医院、商场、学校、政府机构职员及家属),本地人口很少,但这些人在征地过程中倒发了一笔大财,与钦州港区那些暴富群体一模一样。

防城全县人口也增加至六万余人,且随着对外贸易和军事特需的增强,他们种植的农产品都获得了很好的销路,全县民众收入水平连续攀登了数个台阶,生生从一个穷困不堪的边陲小县变成了闻名全区的富庶县份。

与钦州和防城相比,梧州就要稍逊一筹了。毕竟现代工业和海外贸易所带来的财富,可不是传统的封建社会所能比拟的。不过好在梧州的底子深厚,千年以来的西江贸易枢纽地位,极大熏陶了梧州人的经商氛围,他们有一定的资本(虽然在之前的战争中损失了不少),有经商的经验和渠道,如今只要转变思想,跟上新统治者的节奏,做好与广东之间的贸易,未必就不能发展起来。

要知道,按照廉梧管委会与广东李元皓刚刚修订的《西江友好通商协议》,廉梧管委会将与广东方面共同出资五十万元,对西江航道进行疏浚,以利更大的船只航行。目前的航道,说实话还是有很多问题,有些地方淤塞严重,水深不太够,大船夜间航行一不留神就可能搁浅。此外,航道两侧也要设一些物流仓储设施及加煤加水站,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

清理完毕的航道东岸船只可自由航行,只需在下游入海口附近的钞关缴纳一定量的航道维护费后即可上溯前往梧州。这条航道,对梧州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勾连的都是广东境内的精华地带,特别是在下游出海口附近的时候,各色货物都可通过这条航道上行下运,可谓是黄金水道。

因为东岸人在广州李氏政权面前占据的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梧州商人必然能在这条水道的贸易中占据更大的份额。他们有航运优势、有金融优势、有货物来源优势,如果再搞不过广东商人——好吧,梧州人之前也是广东人,但现在不是了——可就有些说不过去了。管委会只会扶能扶得起来的人,实在不行的话,做大做强钦州港,重点发展远东经济圈的对外贸易,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