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时三刻,睡了一个午觉的冯瑜惬意地起身,吩咐老仆上了一壶茶。
茶是从江南徽州送来的顶级茶叶,冯瑜在海州、淮安为官多年,曾经深度参与朝廷的对外茶叶贸易,对茶了解很深,因此一看就知道这茶没有糊弄自己,确实是上品。听说那英吉利的富商士绅们喝的都是不怎么样的货色,虽说谈不上的劣品,但离上品却还有着一段距离,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有辱斯文啊!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洋人确实也尝不大出茶叶的好坏,卖给他们好茶,他们还嫌贵呢。因此,响水、海州、日照等重要港埠,出口外洋的茶叶多是低端货色,如砖茶之流。偶有一些上品、中品,数量也不大,他们也不愿意花太多钱来采买,真是奇哉怪也。
冯瑜虽然少时就喜欢喝茶,但真正达到酷爱的程度,却还是去了淮安做官之后。海州的茶叶公所,执大清茶叶贸易之牛耳,冯瑜与衙门里的官员也很熟稔,经常被邀请过去品鉴。品鉴嘛,尤其是管着这一块的老爷们品鉴的茶,自然都是极品中的极品了——说句诛心的话,未必就比皇上喝得茶差了——故一来二去,冯大人对茶的喜爱程度也就大大加深了。
在调到奉天担任知府之后,因为前程颇为看好,海州当地的官员也会做人,因此时不时还会送一些顶级茶叶过来,因此冯大人这生活确实过得有滋有味。唯一不顺心的,大概就是如今奉天府的发展有些不太尽如人意了。
当然这不是朝廷对冯瑜不满,实际上是冯大人对自身要求很高,报国之心颇为热切,是自己跟自己较劲罢了。其实吧,单看奉天府的各方面,其实都不错。户口大增,粮食产量持续攀升,一应税收的催缴大体上也都完成了任务,冯大人还抽空用库银修了一些河道、水渠什么的,地方上的气象其实还是不错的,吏部考评绝对可以判一个中上。
但这又如何呢?这些其实都属于“旧政”,是千百年来每一任父母官都会做的传统事务,做得好,就是政绩,不做,也无伤大雅,做得不好了,撑死了算是庸碌,打板子到身上是很难的。冯瑜对这些其实不是特别看重,他更在意的,还是“新政”做得好不好。而这,也是朝廷越来越看重的,以后说不定就会纳入官员政绩考评体系当中,冯大人非常上心。
奉天的新政,最大的自然是兵工厂了。奉天制造局规模不小,年代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太祖太宗那会。虽然入关时抽调了很多技术纯熟的老工匠,但底子还在,这些年又持续投入了大笔银子,因此到现在还是国内顶尖的军械制造机构。但奉局是工部的产业,虽然朝廷也要求地方协助,但说到底奉局好不好,和他们奉天府关系不大,也算不得他们的政绩。因此,冯瑜最看重的,其实还是这些年随着汉人大规模涌入,慢慢发展起来的磨面厂、榨油厂、烧锅作坊、绸布厂、洋钉作坊之类的本土企业。
关外土地肥沃,人少地多——这意味着田亩高产,同时也没有太多的剥削关系,人们农业生产积极性高——因此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奉天府三州六县一厅,哪个地方的粮仓不是满满当当的?甚至在旅顺、营口两个港口被修缮后,还海运输至直隶、山东两省,可见一斑。
而如此多的富余粮食,自然给粮食深加工行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因此,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尤其是前些年草原大战,奉天外调蒙古的粮食很多,这些厂坊的生意很好,一个个都赚了不少银子。冯瑜到任后,奏请朝廷,免了一些当年与东岸人交战时开征的苛捐杂税,这些企业的负担更轻,发展得就更是迅猛了。
冯瑜作为汉军旗出身的官员,也曾经劝过本地旗人经营一些产业。但这些人多是扶不起的阿斗,宁愿给汉人提供保护伞,坐地收取干股分红,也不愿意搞那些蝇营狗苟的“不太爷们”的活计。当然关外八旗,还没太过堕落,这些人不是每个月游手好闲,月底去厂里、店里露个面领下钱那种,他们还是经常骑马射箭、切磋技艺的,有时候也练练火枪射击,不算特别刻苦,但也绝不能说懈怠。他们只是单纯地不愿意种地、做生意罢了,既没那个天赋,也没那个心情,让冯瑜大为失望。
冯大人这些年密切关注国内动态,知道很多省份都在大办新政,并涌现出了很多暴富的商人。毫无疑问,这些暴富者基本都是汉人,给他们提供保护伞的也多是汉官汉将,如名动西北二省的煤炭商人袁宝第就是个中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