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五章 淮王南下(2 / 2)

明贼 五味酒 2618 字 10天前

就谋略而言,这一招用的漂亮。但就本心而言,不管什么谋略最终遭殃的还是被卷入战火的无辜百姓,不过李信很快就调整心态,三卫军如今的处境已经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如已经箭在弦上,他能做的只能是向前再向前,最终只有权力在手,他才能施展肚子里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的设想。

有了这一番计较,李信的心态反而平静下来。

“这封战报立即交付政事堂,再誊抄一份,报与南直隶巡抚衙门!”

这种敏感至极的军报绝不能拖延,必须立即上报,否则拖延个一时半刻都可能招来风言风语。李达点头应下,便来到李信左手边为他专门设置的桌案前坐下,动手研磨,一时间也忘了聒噪李信衣冠不整的事情。

政事堂很快接到了这份军报,所有人都面面相觑,没人率先发言。自从吴祯事件以后,政事堂里的臣僚们越发谨言慎行,从不轻易表态,对三卫军欲南直隶巡抚衙门的公事也从来都是积极配合,从不提出反对意见。

而今三卫军让淮王溃围而出,又将战火蔓延到福建山区,这不是等于蛟龙入海,放虎归山吗?再想彻底浇灭淮王叛军又不知该何年何月能做到 了。自从熊明遇去了杭州以后,这政事堂也愈发死气沉沉,郑三俊和高宏图都是出了名的老狐狸,对甚事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既不反对也不明确表态赞成。

而今出了这等事更是不会率先发言。

这时姜曰广犹豫的说了一句:“官军打仗向来喜好瞒报,谎报,大败为小败,小败为小胜,小胜为大胜。三卫军在江西走了淮王叛军,当是小败,没准江西战事是一次惨败啊!”

他分析的头头是道,有几名挤进来的翰林也跟着连连称是。连带着一些官员也议论纷纷。一直默不作声的南京兵部尚书高宏图这时却在鼻腔里发出了一声不屑的冷笑。

打了败仗?李信的三卫军那是何鞑子能一较短长的虎狼之师,淮王叛军的底子不过是黄梅贼,怎么可能吃了败仗。此前三卫军一直按兵不动,高宏图还有些犹疑,不解其意。而今,淮王叛军窜入福建建宁,他立即便可以断定,李信这是在驱虎吞狼。

这个想法使他浑身不由得一颤。李信好大的胃口啊,不但要将南直隶与浙江、江西纳入麾下范围,而今竟还要名正言顺堂而皇之的将手伸到福建去。

或许淮王叛军只要一日不灭,李信的三卫军就能追着叛军一路杀进两广、云贵。而叛军每克一地必然杀尽地方官员,届时由三卫军出面维持地方治安,而朝廷又与江南通讯断绝,久而久之……

三伏天里,高宏图还是止不住后背渗出的阵阵寒意。如果,正如自己所料,大明朝江南半壁江山岂非尽落入李信之手?这种局面要怪也只能怪朝廷重北方边事,而轻南方。几乎所有的精兵强将都用来对抗关外的鞑子,和中原肆虐的流贼,而南方富庶之地又无甚战事,终至没有一支强有力的边军镇守,仅仅一个魏国公在南京坐镇又能顶得上多少人马?

如果魏国公没有太平府的惨败,坐困愁城,或许还能震慑住江南局势,而今纸糊的老虎被戳破现了原形,谁还顾及他是开国功臣徐达之后的威名了?

思来想去,高宏图已经冷汗淋漓,再没有人能阻止李信了。他忘了一眼身旁稳坐的南京户部尚书郑三俊,却见这位“老友”眼皮微闭,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样,顿时便有所领悟,于是也微闭双眼打起了瞌睡……

闹吧,闹吧!就让这些不知死活的人闹去吧,前车之鉴还少了吗?以为这样就能有机可乘?那熊明遇和张方严哪个不是人中龙凤?最终不都败给了那个镇虏侯?

姜曰广本是掌南京翰林院事的闲散官员,手中无职无权,一直都是摆设一样的存在。而今有了这一番论断,又加上翰林院的一干学生怂恿,不甘寂寞的心也禁不住活泛了起来。

他不无鄙视的扫了一眼周遭手握权柄,却都在那装死的一干大僚们。心中暗暗骂着:你们这群墙头草,都当缩头乌龟吧,否则还没有我姜曰广展露手脚的机会呢!

打定了主意之后,姜曰广离开政事堂,和这几位大僚没甚好商量的,如今想到便做,他有几位翰林学生在黄南雷的《公报》上辟有专栏,正好写上几篇文章,只当投石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