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第九章 人君的决断(上)(1 / 2)

先帝崩殂后 衣带雪 3046 字 2个月前

季沧亭回去找穆赦的时候,便瞧见他满身狼狈,一向好干净的他无心收拾,而是对镜子惹愁闲,满脸幽怨。

季沧亭:“……”

季沧亭走过去踢了一脚他的凳子:“我就走了半日,你这满脸抓印哪儿来的去招谁家的猫了”

“我谁家的猫也没招,就那个小皮崽子!他竟然喊我男大姐!!!”

于是季沧亭就听穆赦先是痛斥了汉人教育之缺失,让这么小的娃儿就口出此等伤人恶言,你大越上国前途堪忧云云,直到季沧亭出声喊停,他才讲起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穆赦做了多年游医,每到一个新地方,便习惯性地四处寻觅新药材,顺便去四处打听有没有昏迷不醒的傻子给他试试新药。

他的姐姐穆瑶,多年前因州府征辟美人,被捉去了中原,穆瑶性情刚烈,不肯屈从,半路上便服毒自尽,被人送了回来,幸得其母妙手回春,勉强保下性命,自那之后便是一个活死人。

这些年来,穆赦四海奔波,就是为了研制秘药唤醒她姐姐,在来岐山郡的之前,他便趁着给成钰治病搜罗了不少药材,研制出一个偏方子,他在牲畜身上试过,疗效不差,便打算找人相试。只是一路上人多眼杂,一直未有机会,直到今日出门,有个毁容的小姑娘在药堂前跪着,打听了一下,便晓得这小姑娘在为她时日无多的祖母找神医相救。

左右他四处找不到合适的病人试药,便哄骗那小姑娘带他去看了一下她祖母,那祖母的确时日无多,穆赦瞧着还有那么一成的希望,便劝小姑娘死马当活马医,说得小姑娘哭了小半时辰后,得到她的同意,这才回到驿站来配药。

“所以,你为了让药性温和一点,就去捅老子的小老婆”季沧亭面无表情道。

“什么你小老婆!我就取那么一点子血,就那么做血糕都不够的那么一点子血,那小王子就嗷嗷叫地来咬我。”穆赦愤愤不平地露出胳膊上几块小小的牙印,“你看他给我咬的!”

季沧亭听了,略一想,便不免感慨这事儿真是有缘分,复又疑道:“你以前不是说马浑身可入药,就是马血没用吗……”

“普通拉车的马当然没用,你看那匹叫什么西瓜的娇贵马,高颈长膝,和别的马都不是一个精气神,我怀疑是匈奴那边的马王血脉,你再看它的待遇,食必精麦药草,饮必清泉雨露,就这两日,喝的水都是随从特地带来的,人都没这么金贵,它的血能和寻常的牲畜比吗”

“好吧好吧,人命关天,这事儿我做主了,取血就取血吧。”季沧亭又赔笑道,“不过它还是个宝宝,能不能少取一点,要不然抽我的血也行,我小时候也是吃着我老相好做的山珍海味长大的。”

“滚滚滚滚,人血太酸,别污了我的药……”穆赦转头一想,忽然觉得今天季沧亭殷勤得不正常,脑子冷静下来想了想,狐疑道,“不对,你今儿怎么这么热心我回来前好像听路过的书生说什么郡里有桩老婆子和离案,和那李姑娘的情况差不多……你快说怎么回事,不说我就不治了!”

季沧亭无法,只能把徐鸣山给卫瑾的考验一一道出,又好言相哄,承诺去不计代价狂吹一波枕边风给穆赦加钱等等,穆赦这才勉强接受,不过脸色还是不爽。

“你摸着良心告诉我,你们中原人真的觉得打耳洞的男人都是男大姐吗”穆赦幽幽道。

季沧亭:“我摸着良心告诉你,北边的匈奴也戴耳环,没人觉得那是男大姐。”

穆赦:“我不管,你去给那皇孙耳朵上打个耳洞,不然我不信。”

季沧亭:“……”

季沧亭从怀里掏出个小匣子,唉声叹气道:“你要真在意,那我刚才特地在驿站对面的首饰店买的银耳环就退回去了,这可都是厄兰朵的精品——”

穆赦一把抢过来:“医者当悬壶济世,怎能和小娃娃计较,给我两天,我保那老奶奶能跑死鬼差。”

……

岐山郡百姓们这两日便指着李家的热闹看,每日都有闲人在官衙前游来荡去,果不其然,第二日晚上,便有人看到官差们把李氏父子放了出来。

“看吧,我就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到底还是得给人放出来。”百姓们心想。

李氏父子一放出来,便满城找寻李婵娘和伍氏的下落,打听了一下午,遭了无数人白眼,才听说她们被接到城东接待官家贵人驿馆里去了。

李氏父子为这两日牢狱之灾火冒三丈,坐在驿馆门前便闹了起来,逢人便叫说狗官强抢他家女儿,闹到半宿,仍闯不过驿馆门口的护卫看守,便有乡邻嘲笑道——

“只知道撒泼有什么用有本事,你也学你家小孙女,去衙门告啊,左右那炀陵城的石太尉昭告天下说要大赦,今年的囚犯罪减一等,小罪从无,估计你们就是因为这个被放出来的。没钱没权,想找婵娘,不妨再去官衙那儿闹一闹,也许他们怕了你们了,也就把人交出来了。”

李氏父子出身贫贱,但李翁平时颇有狡辩之才,受了鼓动,一拍大腿便扯了人家一块白布,逼着路边驿馆算命的写了个歪歪扭扭的“冤”字,倒系在额上,便带着一干好事的百姓冲去了衙门,砰砰砰地敲起了登闻鼓。

围观的百姓们嗑瓜子的嗑瓜子,抱孩子的抱孩子,挤在一拨儿看热闹,还没聊上两句李家父子平日里恶行,官衙前三扇大门便齐齐打开,收拾得十分精神的官役鱼涌而出,分列两侧,一个主簿走出来宣告道——

“今日太守徐大人亲自审理,郡中百姓,皆可入堂旁听。”</p>

人群中倏然一静,在他们看来,徐鸣山几乎是当地人眼里的地仙,德高望重,以一人名望让这偏僻的岐山郡成了文人墨客如织的风雅之地,而今竟然亲自审理这桩百姓眼里的小案子。